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2010年以来,全球机器人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销售市场。多位业内专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强劲,将超越工业机器人的增速,成为机器人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计划,将着力推动机器人产业。政府为生产一线引进机器人提供补贴,中国的机器人企业也在迅速增长。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人工智能迎来第三次高速发展,智能公共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正在不断拓展,带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增长。 据行业相关数据显示,全球专业服务机器人2016年总销量为6.18万台,与2015年的4.11万台相比上升了45%,总销售额为68亿美元,同比上升25%。而在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2016年约售出670万台,同比增长26%,销售额为42亿,较2015年增长8%。从这种种迹象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服务机器人的前景是极其可观的。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宋晓刚曾表示,目前我国养老、助残、医疗、娱乐、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型机器人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加快,有的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在需求增长、消费水平提升的双重因素驱动下,服务机器人增速和产业规模都将超过工业机器人,成为拉动机器人行业增长的新动力。 随着深度学习、大数据、云计算等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机器人完成复杂专业任务的能力越来越强。业内专家认为,智能化机器人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拓宽了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为国内服务机器人产业实现赛道超车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要想让机器人渗透到人们生活,真正实现智能社会,一定要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建立知识库、大数据库、面向各类具体问题的智能系统等。这不仅要有技术,还涉及整个社会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等。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实现赛道超车,我国正加速对机器人产业的战略布局,有针对性地部署推动服务机器人在前沿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实现战术突破。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已于7月下旬正式发布,我国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也已启动。 在9月18日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服务机器人高峰论坛,以“直击热点,捕捉趋势;引领潮流,落地项目”为口号,针对服务机器人热点、难点、痛点进行高端对话;论坛特设数百平米服务机器人相关产品展示区,成为企业展示自己产品的一个绝佳舞台。 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以安在会上介绍,机器人尤其是服务型机器人产业需要庞大的产业链支持和高新技术人才支撑,南京在这方面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层面的政策利好,无疑给当前国内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再加之当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机器人的融合发展,势必进一步加速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步伐。责任编辑:王贺
⊙记者 李兴彩 ○编辑 全泽源 安防行业龙头海康威视今日披露,公司斥资超百亿元,于5个城市建设6个项目。 据公告,公司将以自筹资金约11.84亿元在西安高新区投资建设西安科技园项目,规划用地150亩,规划建筑面积22.97万平方米;以自筹资金约26.07亿元,在武汉市东湖区投资建设武汉科技园项目,项目规划用地440亩,规划建筑面积51.48万平方米;以自筹资金约16.72亿元,在成都市天府新区投资建设成都科技园项目,项目规划用地178亩,规划建筑面积27.31万平方米;以自筹资金约10.32亿元,在杭州滨江区投资建设杭州创新产业园项目,项目规划用地56亩,规划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上述项目规划均用于海康威视的研发、办公场所及配套实施等。 此外,公司以自筹资金约26.8亿元,在武汉江夏区投资建设武汉智慧产业园项目,项目规划用地500亩,规划建筑面积51.5万平方米;以自筹资金约12.61亿元,在现有生产基地基础上,于重庆大渡口区投资建设重庆科技园项目,项目规划用地152亩,规划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上述两投资项目规划用于公司的生产厂房、仓库及配套实施等。 公司表示,6个项目投资的目的均为满足海康威视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形成与业务规模相匹配的办公场所,帮助海康威视拓展项目所在地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表示将依托成都科技园,进行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以及显示与控制领域的研发创新,逐渐从智慧城市的硬件层向应用层和用户展现层拓展,进一步增强公司解决方案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依托杭州创新产业园,进行工业自动化和汽车电子领域的研发创新,重点布局智能相机、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等业务,开拓包括行车记录仪和倒车影像在内的视频产品、雷达产品及ADAS和车联网等相关产品。
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焊接、切割、自动化设备、系统集成及集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以及工业控制自动化系统开发和产品供应,应用调试和维修服务的机电一体化高科技企业。 产品包括:安川机器人、智能管板焊接机器人系统、视觉编程机器人系统、三维柔性工作台、全数字化多功能焊接电源、变位机、行走轨道、传感器等配套设备,广泛应用于汽车部件、摩托车配件等。
机器人日前发布数款最新机器人产品和应用。其中,高度集成的控制系统新松SIRC2.0智能机器人控制器,实现了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重大突破,可以直接应用于6/7轴串联机器人、复合机器人等产品。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实地探访了位于沈阳浑南新区“中国智谷”的机器人公司本部。公司技术总监徐方表示,机器人行业的黄金发展期可能就在这5年,公司坚持自主研发,打造智能化产品,拓展全球产业链,为下一步腾飞做好了准备。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工业机器人市场竞争激烈,国内不少领先企业在很多应用场景上已具备优势,但需要突破品牌知名度较低的瓶颈。 产品线齐全 走进机器人公司厂房,立即进入了一个机器人世界。在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厂房里,不同种类的机器人分区域排列,齐刷刷亮相颇为震撼。淡蓝色的地板光洁干净,几乎看不到油污。技术人员有条不紊地调试、装配这些成品或半成品机器人。造型可爱的“松果”服务机器人在技术人员的“指挥”下,端着盘子来回演练;并联机器人一下下地迅速抓取物件…… 作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的龙头企业,机器人公司的产品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系统集成产品服务等,产品线齐全。 公司副总裁、董秘赵立国表示,公司形成了以独有技术、核心零部件、领先产品及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在技术总监徐方看来,“最全产品线”是在多次技术攻关中啃“硬骨头”啃出来的,体现了国产机器人品牌的自主研发能力。徐方表示,公司以技术见长,很多解决不了的难题都会来找公司攻关,通过不断啃这些“硬骨头”,公司的机器人产品种类越来越全,产业链越来越完整。 公司生产的洁净真空机器人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创新与重大项目部部长杜振军表示,目前公司是中国市场唯一一家能生产洁净机器人的企业。 徐方介绍,当时国内要发展半导体产业,需要自己的芯片设备,但在核心部件真空机械手方面被卡住了脖子。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单独出售洁净真空机器人给我们,只卖成套系统;单个机器人价格是15万美元,而整套系统打包卖需要90万美元。另一方面,从美国进口这些设备时审查严格,整个流程至少得9个月,严重影响国内半导体装备的发展。公司经过艰苦研发,最终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洁净机器人,并推动洁净机器人的市场价格趋于合理。 公司还与知名医院合作,研发出国内首台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消融医疗辅助机器人。 不断推出新品成为公司占领市场先机的关键。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7424万元,同比增长260.34%。赵立国表示,在国内市场,仅公司能与海外企业在高端领域进行竞争,海外企业能做的产品,公司基本都能做。徐方表示,“公司50%的客户都是老客户。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每年又有50%的新增客户。” 半年报显示,公司2017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15.47%;净利润为1.8亿元,同比增长6.67%。上市不到十年,公司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扩大了约5倍。 为中国制造添“智” 机器人公司厂房,就是一座智慧工厂,一个巨型一体化集成设备在运转着,一个个机器人自主完成取货、搬运、装配、检测、成品入库等程序,真正是“机器人生产机器人”。 徐方表示,这种智慧工厂也叫数字化车间智能平台,是公司重点打造的智能制造平台之一。公司自用的这个智能化车间,可以年产5000台机器人,开足马力甚至年产10000台也不成问题。同时,公司提供智慧工厂订制服务,为不同行业企业量身打造智能制造设备,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智能制造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专家表示,智慧工厂将机器人、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进行融合,在生产、质量控制、物流等环节提高智能化,这也是机器人制造生产的发展方向。 据了解,公司生产的智能平台价格在几千万到上亿元不等,已被多家公司所应用。目前,公司与中核集团相关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已有部分工作站项目完成验收。此外,公司为中兴通讯规划实施了数字化工厂项目。 徐方介绍,除了智慧工厂,公司另一个重点业务是智能装备平台,主推智能型工业机器人。徐方形容,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是“闭着眼睛干活”,先“教会”,然后进行重复性工作。而智能机器人除了具有第一代示教机器人和第二代离线编程机器人的特点外,还带有各种传感器,对外界环境具有感觉能力,同时具有独立判断、记忆、推理和决策的能力,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灵活调整工作状态,完成更加复杂的操作。 目前工业机器人市场竞争激烈,外有“四大家族”等国际品牌,国内机器人产业链下游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在转型自供机器人,如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公司,东旭新能源收购上海安轩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 打造高端智能化产品,在制造行业拓展服务市场,成为公司的突破点。徐方表示,通过新型智能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公司业务领域更高端更多元。在机器视觉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视觉识别系统,实现了工业机器人的视觉检测、视觉定位、视觉跟踪等功能,并应用于多关节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双臂协作机器人等产品。 在汽车及零部件、电力、工程机械等传统优势领域,公司与宝马、通用、上海交运、国家电网等大型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此外,公司业务向3C、厨卫、新能源、核燃料、电商等领域拓展。 拓展海外市场 目前,公司的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已经销往欧、美、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推进全球化产业布局,考虑在新加坡、日本、欧洲、美洲等地设立研发中心或者营销网络,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徐方表示,在海外设立研发或销售中心,是公司主动对接国际竞争的一种尝试。公司三分之二的客户都是国内外高端客户,包括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国企等。 公司一直在与海外机器人公司直接竞争。徐方表示,海外基本上都是存量市场,要想在有限的市场分一杯羹,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公司的移动机器人,早在十年前就实现了出口。“考察了北美市场后,发现我们的智能物流设备等在当地市场具有一定优势。”徐方认为,在智能物流领域,目前最先进的技术都在中国,公司的相关设备具备国际竞争力。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3。近年来,海外机器人企业纷纷开拓中国市场,寻找应用场景、进行技术升级。但国内不少领先企业在很多应用场景上更了解用户,在系统集成方面具备优势。 据了解,公司已与米其林合作,共同研发具有国际领先优势的轮胎行业的智能物流系统。2016年,公司出口销售额1.5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7.37%,同比大增346.76%。为提升国际竞争力,赵立国表示,公司不排除在海外并购相关优质企业。